全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后,作為急先鋒和主力軍,我省各地企業迅速響應,積極謀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幕正在拉開。
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產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乎質量和效益提升的深刻變革。它如一道閃電,穿透了廣大傳統企業轉型路上的重重迷霧,映射出鳳凰涅槃的新生希望。
“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以市場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徐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介紹,國內外工程機械行業已連續5年低迷,至今仍未出現重回產業增長軌道的明確信號,但徐工的全產業鏈升級沒有停滯。目前,徐工集團正在從研發、技術、生產、制造、后市場等層面,全面推動產業結構朝著中高端進化。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在徐工率先進入落地實踐階段。
4月9日晚,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江蘇發力供給側、推動經濟“由大到強”的生動實踐,無錫濱湖區的永瀚特種合金技術有限公司,作為民營企業代表,介紹了其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的情況。作為一家傳統企業,永瀚近年來瞄準燃氣渦輪發動機這一高端市場,投入數億元開展自主創新研發,一舉攻克了工藝難題,成為行業領頭羊。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供給側改革對傳統制造業是重大利好,企業一定要抓住機會,集中力量推動產品和產業結構向高端邁進,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
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正在成為揚州邗江區眾多企業家的共識。在牧羊、羅思韋爾等企業,大規模的“機器換人”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傳統工業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對傳統企業來說,供給側改革帶來一個重要的啟示,企業不僅要按市場的需求來生產產品,更要創造市場、替客戶創造價值。”不久前當選江蘇“時代楷模”的蘇州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崔根良認為,目前國內線纜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絕不能盲目地生產過剩產品。去年以來,亨通抓住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先后在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等“一帶一路”拿下多項重點工程項目,涉及鐵路、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領域,合同額近8000萬美元,成為國家戰略當之無愧的“馬前卒”。下一步,亨通計劃圍繞產業鏈謀篇布局,從寬帶接入、新能源、海外EPC工程等方面發力,繼續開拓高端領域高端市場,加快向高端制造轉型。
加減乘除,做好混合運算
供給側改革開啟了企業新一輪創新創業的征程。圍繞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全省各級各類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積極“去”、主動“降”、全力“補”,精心謀劃一道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題。
“質量締造品牌、品牌提升效益”“藥品質量是設計與生產出來的”……走進揚子江藥業集團泰州總部,這樣醒目的標語隨處可見。董事長徐鏡人告訴記者,揚子江藥業堅持創新、質量和品牌“三輪驅動”發展戰略,近年來用于研發創新投入年增幅達20%,針對重大疾病在研的各類藥物有近200個。圍繞供給側改革,揚子江將加快實施精益生產質量戰略,以全球卓越績效管理為標桿,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力爭到2020年所有車間均達到美國FDA和歐盟GMP水平。
當“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創新,成為企業轉型的必然選擇。位于連云港開發區的恒瑞醫藥負責人認為,醫藥行業推行供給側改革,關鍵是要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和質量水平,生產更多的新藥、好藥,努力解決臨床上還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江蘇和友化工集團董事長卜啟芳也認為:“必須以創新轉型為主線,通過不斷創新技改、優化基礎管理在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應用、新品牌創立等方面尋求新突破,開創新常態下企業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我國年產垃圾近10億噸,資源環境的壓力倒逼環保產業從供給側出發,補足‘綠色’短板,刷新環境‘顏值’。”說起供給側改革,中國天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嚴圣軍深感責任重大。他介紹,迎接供給側改革,天楹一方面做加法,延伸固廢處理產業鏈條;一方面做乘法,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對接市場需求,力爭為我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提供更明晰的路線圖。
同樣“補短板”,大全集團把重點放在科技和人才上。集團執行總裁葛飛透露,大全正在與國網電科院、東南大學、南理工等機構合作,加速研發成果產業化進程,提升企業在微電網領域的競爭力。
“參與供給側改革,企業既要敢于做減法,又要善于做加法,將新技術、新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江蘇科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懷平認為,勞動力、資本金融、效率和質量、創新能力是供給側改革的四大要素,圍繞這些要素,企業可以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合理疏導資源向新興領域轉移。據了解,科行抓住國家重拳治霾契機,推出了脫硫、除塵一體化技術,為市場提供了一種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污染物協同治理服務。他們還聯合清華大學和國外知名環保公司,研發低溫脫硝技術,預計今年底向市場推廣。
磨礪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
改革沒有盡頭,轉型永遠在路上。面對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深刻變化,企業競相創新理念、策略和方法,但骨子里那種執著堅守、銳意進取的“工匠精神”始終堅如磐石,熠熠生輝。
全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后,無錫先導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進一步加快了其“工業4.0”的戰略進程。他們不僅加大自主研發力度,推動自身產品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而且致力于為全中國的制造企業提供先進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機器換人,并不是說,人就不需要了。事實上,能做出好產品的好工匠永遠是企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董事長王燕清介紹,先導1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電容器設備到如今的新能源生產設備,每一項產品都做到了全球領先,秘訣就在于不斷優化的高端人才隊伍。目前,公司擁有機械和電氣工程師200余人,年平均開發新產品8項以上,年專利成果產出12項以上,“將產品做到極致”已經成為全體員工的職業準則。
正是憑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把一根電纜做到了價值180億元的龐大產業王國。董事長丁山華介紹,上上電纜將在科研投入方面不斷加碼,建設6000平方米的研發中心,與10所國內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聯盟,邀請20名國內線纜技術頂級專家加盟,培養一支300人的專職研發團隊。“我們將把發展目標始終鎖定在線纜行業,爭取做成線纜業的百年老店!”
即使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服務業領域,執著、堅守、求實、創新的“工匠精神”同樣彌足珍貴。近年來,近400家奧特萊斯在全國遍地開花,但經營較好的卻僅有十分之一。對此,南京湯山奧特萊斯總經理助理徐璘認為,奧特萊斯這一業態的誕生,本身就帶著供給側的基因。奧特萊斯要形成持續發展動力,必須更加貼近供給端需求。目前,湯山奧特萊斯已全面整合商業資源和旅游資源,形成旅游+購物的新型奧特萊斯業態,在去庫存、降成本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http://xh.xhby.net/mp2/html/2016-04/14/content_1400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