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疆:我們與災區人民攜手同行
——揚子江藥業集團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紀實
王建新 劉良鳴
序:“我們感謝海蓉藥業”
“在都江堰市人民遭受特大地震災害最危難的時刻,海蓉藥業挺身而出,不顧自己嚴重的地震損失,將辦公樓、倉庫、廠區廣場、綠地等貢獻出來,使都江堰市賑災物資調配中心得以正常運轉,為都江堰市乃至四川全省的抗震救災作出了巨大貢獻。”6月6日,都江堰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許興國,在市人武部一間臨時辦公室里,利用緊張指揮全市抗震救災工作的間隙,這樣對筆者說,“整個抗震救災期間,海蓉藥業及其總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對災區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他們堅守在災區,與災區人民一起共克時艱,他們捐錢捐藥,出人出力,災情稍一穩定,又迅即組織恢復生產,成為都江堰市重建家園的生力軍。我為轄區內有這樣負責任的民族企業進駐而驕傲,在此,我也代表市委、市政府及都江堰市人民,向揚子江藥業集團及海蓉藥業,表示衷心感謝!”
豈止是這位市長有這樣的感想!在都江堰市賑災物資調配中心,忙碌著的解放軍官兵、醫療救護隊成員、政府工作人員、志愿者們,在與筆者交談時,也都表達了同樣的感想。位于都江堰市二環路彩虹大道802號、占地近300畝的的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下簡稱“海蓉藥業”)——江蘇揚子江藥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究竟做了哪些工作,以致贏得了災區人民的高度尊敬?
那一刻,天崩地陷……
5月12日下午2點,24歲姑娘汪鳳和往常一樣,準時來到海蓉公司辦公樓二樓的銷售辦上班。除了天氣有點悶,她沒有感覺任何異常,但20多分鐘后,災難發生了,她先是發現眼前的電腦劇烈搖晃,接著就聽到同事驚呼“地震了!”“我當時怕極了,腿都軟了,在同事的幫助下,跌跌撞撞才跑到了樓前綠地上。”汪鳳在事后向筆者回憶當時的情景時,仍心有余悸。
“我們開始還以為是打樁引起的震動,但很快大家就覺得不對勁了。”災難發生時,與汪鳳同歲的綿陽姑娘杜小翠,正在三樓的辦公室工作。她回憶說,當同事們意識到是地震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往外跑,但此時,樓道里不斷有石渣灰土往下掉,加上劇烈搖晃,大家又匆忙返身回到辦公室,鉆到桌子底下,“有一位同事帶著哭腔問,我們還能活著出去嗎,大家真是恐懼極了。等到搖晃弱了點,大家才互相幫扶著跑出樓,一出門,不少人都哭出了聲。”杜小翠說。
汪鳳和杜小翠不知道,就在她們緊張逃命時,她們的腳下,一場超乎想像的巨大災難,正在席卷四川,并向全國蔓延。“據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后相繼修訂為7.8級、8.0級)隨著新華社在第一時間發出的快訊,全中國震驚了,全世界震驚了。
那一刻,天崩地陷,山河動容;那一刻,舉國同悲,人神共泣……
“到災區去,馬上組織參加當地的救援工作”
都江堰市是成都通往汶川的必經之地,其距離汶川縣約100公里,距離震中映秀鎮約21公里。
由于臨近震中,特大地震給都江堰市帶來致命打擊。據不完全統計,都江堰市在此次地震中死亡人數為3075人,受傷人數10560人,失蹤512人,受災人口達到58萬人。市內20多萬人無家可歸,他們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靠政府的救濟過活。
地震發生時,揚子江藥業集團董事長徐鏡人正在重慶調研公司在當地的業務開展情況。2001年,響應黨中央開發西部的號召,這位揚子江當家人拍板決策,投資3億元,在都江堰建起了揚子江藥業集團一個新的全資工廠——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如今,地震突襲而至,他怎么能不為海蓉藥業130余名員工及所在地人民的安危憂心如焚。在通過短消息得知海蓉藥業沒有人員傷亡的情況后,他當即指示跟隨他在重慶調研的海蓉藥業主持工作的常務副總經理薛立安,“立即趕回都江堰,條件允許的話,馬上組織參加當地的救援工作!”閱歷豐富的徐鏡人深知大地震過后,余震會不斷發生,糧、水等供應也會非常緊張,他吩咐薛立安,回到災區后要盡快組織廠里的員工往外疏散,對于廠里的四川籍員工及其家屬,要分批組織他們撤到江蘇泰州—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一是可以確保他們及家人的安全,同時,也可以減輕當地政府的救災負擔。
薛立安沒有辜負徐鏡人董事長的希望。別人是從災區往外撤,他是和那些不顧生死的部隊官兵、消防、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醫療救護人員一起,往余震不斷的災區中心趕。而且,進去后,他始終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工作崗位。正是他的高效工作,讓揚子江藥業集團、海蓉藥業公司迅速融入到了都江堰的抗震救災工作中去,成為當地抗震救災工作最得力的力量之一。
就在薛立安緊急趕回都江堰的同時,海蓉藥業的員工也在積極開展自救工作。海蓉藥業經警隊隊長劉勇,一個30歲的退伍軍人,在地震發生后,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沖進辦公樓,疏導大家一一撤離,在集結清點完人數后,他又帶著經警隊隊員和化驗室負責人,來到化學試劑倉庫,在余震中,在防化用具都沒有情況下,將一樓到4樓的窗戶全部打開,釋放硫酸等氣體,避免了爆炸的發生。海蓉藥業的其他中層干部,在大雨中將員工們讓進車里,自己則站在已失去擋雨作用的遮陽傘下面,與員工們一起互相勉勵,等待余震的結束。
天是那樣的黑,雨是那樣的急,5月12日的夜晚,是那樣的漫長和慘烈。零點左右,薛立安終于趕回到都江堰,趕回到自己熟悉的工廠。在重新清點完員工人數后,他一方面派人趕赴60公里之外的成都市區,為員工們購買、存貯食品;另一方面,和手下一名員工一起,騎著自行車趕往市區,了解市里的受災情況。等他凌晨三點多重新回到廠里時,市財政局一位負責人正帶著一支醫療救援隊摸黑等在那里,并告訴他,市委市政府已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下設八個工作組一個辦公室,其中物資保障組設在海蓉藥業廠區內,市賑災物資調配中心一并設立于此,全國各地來的救援、捐贈物資,將統一在這里登記、存放、轉發,全市10多個救災點所需的救災物資,將統一從這里領取。
傾力支持,賑災物資從這里源源流向災區
在黑夜中,裹著傾盆大雨運進來的第一批物資,是擔架、止血繃帶、紗布、膠帶、鎮痛注射劑等,由于卸貨的人手不夠,還沒有從驚嚇、恐懼和饑餓中完全回過神來的海蓉公司的中層干部、體力強壯的男員工們,就成了卸貨的主力軍,一車接著一車的物資,沒有人喊苦,也沒有人叫累,他們咬緊牙關,因為他們明白,這是在和死神搶奪生命……
天漸漸放亮,雨也漸漸變小,但救援物資卻急劇增加。大地震第二天的海蓉藥業廠區內,成了救援物資匯聚的海洋。“通過收音機、電視收聽、收看到災情的成都市民,紛紛開著車到都江堰來捐贈、獻愛心,從廠區到高速公路出口處,幾公里的路程,密密麻麻全是車輛,”談起當時的情景,薛立安至今仍然感慨萬千。
物資匯集的同時,一部分救援力量也迅速向這里集結。先是附近的民兵預備役人員來了,接著是部隊、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醫療救護隊人員、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趕來了,大批志愿者也來到了這里。他們除少部分留下來外,大部分補充完給養后,即向汶川、映秀等重災區進發。海蓉藥業的經警隊隊員們開始是獨立在門口值勤,部隊官兵到來后,他們就協助進行執勤,維護廠區秩序。“進出廠區最多的時候,人數差不多有1萬多人,扎帳篷住在廠區的,也有1500多人”,經警隊隊長劉勇這樣說。
最初只騰出了門房來放物資,接著將辦公樓一層2000平方米的大廳騰出來放物資,再后來,辦公樓前的大廣場,道路兩邊4000平方米的綠化帶,廠區中心5000平方米的景觀綠化草坪,全都搭起帳篷,用于存放物資,或供救援人員居住。兩個成品庫、一個藥材庫,一個貯藏庫,一個恒溫倉庫,總計上萬平方米的面積,也都全部貢獻出來存放物資。“我們當時向指揮部表態,只要抗震救災有需要,我們堅決全力支持照辦!”薛立安說。
大批人員、物資進駐,水、電等基礎設施供應就成了當務之急。今年53歲的孟華,是海蓉藥業負責水電維修的工程技術人員,家就在都江堰。地震發生當天下午,他向部門領導請假后,即回家尋找親人,所幸的是,除家里的房子和家具受到損失,他80多歲的老母親、哥哥、弟弟及妹妹全家,沒有人員傷亡。在妹夫的勸說下,他們幾家人開車往成都方向避難。但離都江堰越遠,老孟的心里越不踏實,“在青城山腳下,我和妹夫吵了一架,我要回去,他堅決攔我。我還是對海蓉藥業有感情,總覺得只有單位好了,我才能好,這么大的地震,萬一廠里有事找我怎么辦?”在向筆者講述當時的情形時,樸實的老孟這樣描述。
孟華第二天下午就趕回到了廠里,5月14日,都江堰部分城區恢復供水,孟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爬上六層樓的辦公樓頂層,將樓頂泄漏的水塔堵上,修通自來水管道,讓賑災中心的工作人員和駐扎在廠區里的部隊官兵、醫療救護隊隊員早點用上水。“那時候余震不斷,往上爬時,我的腿直發軟,心里怕極了,只想著早點修好,早點從樓頂下來。”心想著早點下來,卻怎么也快不了,整整搶修了一天,才算將自來水管修通。
5月15日,孟華開始搶修電路。為了安全起見,制藥企業廠區里的管線都走暗線,樓層之間設管線層,所有管線集中其中,電線也不例外。53歲的孟華不得不重新開始爬高,余震中,他數次差點從管線夾層中摔下來。管線層中的電路搶修通了,接著就是往各個帳篷里扯電線,“一天之內,我連飯也顧不上吃,往常二三天才可以干完的活,我只能集中在這一天干完,外面那么多人等著用電呀。”孟華說。這一天,孟華搶修通了辦公樓、生活區、宿舍樓的全部電線,還往帳篷區鋪設了近2000米的電線。
與水電一樣急著要搶修的,還有廁所。上千人的隊伍同時駐扎在廠區,加上剛開始水不通,又沒有流動廁所,廠區里能用的廁所,幾乎全部溢滿了糞便。“我們經警隊的小伙子們兩人一組,輪流去沖刷廁所,剛進去時,糞便幾乎要灌進我們的高筒雨靴,每沖干凈一次,至少要花4、5小時。”經警隊隊長劉勇說。在劉勇的帶領下,經警隊的小伙子們用從河溝里提水沖廁的辦法,保持著廁所的衛生,直到大批流動廁所出現,他們才算松一口氣。
短短十多天里,來自全國各地、凝聚著全國人民愛心的救援、捐贈物資,源源不斷地匯集到這里,又源源不斷在從這里發放到各個受災點,將全國人民的心與災區人民的心緊緊聯系到了一起,置身在這場偉大的抗震救災斗爭中并盡心盡力為之付出,誰能不深感自豪和光榮呢?
共克時艱,“揚子江”馳援不斷
薛立安與徐鏡人董事長分手后,一直沒有停止過與總部的聯系。由于震后通訊時斷時續,因此,剛開始時,他只能是先做決定,然后再向總部進行請示匯報。徐鏡人指示薛立安,全力支持當地政府的抗震救災工作,要人出人,要物出物。
5月13日凌晨,薛立安決定向都江堰市附近的虹口鄉、龍池鄉、向娥鄉,捐贈100余箱阿奇霉素膠囊和部分止血藥。隨后,他派人到成都,將此情況向總部電話匯報,同時匯報了都江堰市及四川省的災情。
遠在千里之外集團泰州總部的馳援也在同步進行。12日下午,在得悉四川發生大地震的第一時間,徐鏡人就作出向地震災區捐贈1000萬元藥品的決定,并要求挑選批號新,與受災區發病率對號的藥品,火速發往災區。
13日晚上8時50分,價值1000萬元,包括止血、抗生素和解熱鎮痛類17個品次在內的藥品,被迅速裝上4輛大卡車,連夜向四川急駛。為了保證藥品盡快運抵災區,集團汽運公司黨支部書記楊網榮親自帶隊,每輛車配備了兩名駕駛員,做到人息車不息。經過28小時、2000余公里的奔馳,15日凌晨1點30分抵達成都,藥品被迅速分發至都江堰和綿陽市。5月14日凌晨,裝滿3862箱戰略儲備藥品的6輛大卡車,載著揚子江人的愛國賑災熱情,再次駛往成都,這批戰略儲備藥品由總后衛生部指定調撥。為了搶時間,揚子江藥業集團還為車隊配備了油罐車,以保證車隊能星夜兼程。
在揚子江愛心車隊星夜兼程趕赴四川的同時,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掀起了為災區人民自愿捐款、獻血活動,短短一天時間,揚子江人就籌措善款近300萬元,獻血5萬cc,并在第一時間,火速送至災區。
那邊在“進”,這邊在“出”。按照徐鏡人董事長的指示,從5月14日起,海蓉藥業四川籍員工開始分批乘火車,經由重慶向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所在地——江蘇泰州轉移。前文提到的綿陽姑娘杜小翠,在行前向家里人征求意見,她的父母說,“企業對你們那么好,讓你們往江蘇轉移,那里可比這兒安全多了,你就跟著去吧。”車到泰州當天晚上,集團董事長徐鏡人即宴請海蓉藥業的四川籍員工,并囑咐他們在總部安心住些日子,多學點東西,等安全警報解除后,再回四川。集團為大家準備了全新的被褥、洗漱用品,還給安排了對應的工作崗位。杜小翠說,“下火車時,看到集團總部的人打了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海蓉回家’,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 5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一臺“為了母親和孩子——抗震救災交響音樂義演”活動中,薛立安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再次向汶川大地震災區捐贈價值500萬元的藥品,用于幫助災區人民,特別是受災地區的母親和兒童早日走出傷痛,重建家園。這次活動由國家人口計生委等單位發起主辦,晚會成功募集到價值4483萬元人民幣的捐款捐物。“這是我震后第一次離開都江堰。”薛立安說。
大愛無疆,真情在這里流淌
6月4日晚上,海蓉藥業餐廳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的德方專家及中方全體醫護人員。
中德紅十字野戰醫院由德國紅十字會援建,5月26日正式開診,是都江堰市首家國際醫院,有德國方面專家11名,上海華山醫院醫護人員42名,還有部分都江堰市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可以同時接納200個患者,為20萬人提供醫療服務。“我們的條件好一點,所以邀請他們過來吃頓晚飯,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慰勞吧。”薛立安這樣介紹說。“因為是抗震救災特殊時期,野戰醫院的外國專家和中方醫護人員,住在帳篷里,吃的和災區群眾一樣,我們深受感動。”
晚宴期間,發生了一件頗有意思的插曲。原來,6月4日是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設計總監、德國紅十字會專家克勞斯先生的49歲生日。當工作人員拿出事先精心準備的生日蛋糕并為他點上生日蠟燭時,這位老外“壽星”顯然被感動了,在發表致辭時眼角含著淚花。宴會后,克勞斯先生告訴筆者,他是第一次來中國,以前他對中國并不了解,以為中國和非洲差不多,但現在印象完全不同了。“I’M SO HAPPY TODAY(我今天真是太幸福了)”,克勞斯先生這樣強調。
晚宴結束后,海蓉藥業向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當場捐贈了十多箱包括風油精在內的日常用品和藥品,薛立安說,“在都江堰市進行的這類小型捐贈,我都記不清有多少次了。”
薛立安記不清楚的事,受到海蓉藥業幫助的人們記得很清楚。解放軍空軍某部駐扎在海蓉藥業廠區內的一位營教導員,當聽說筆者想了解有關海蓉藥業與解放軍官兵軍民共建的事時,他請示領導后欣然接受了采訪。“我們這支部隊5月13后來到這里,主要負責警戒和貨物裝卸工作。我們來到這里后,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水,沒有電,但這些困難,海蓉藥業在最短時間里都幫我們解決了。”這位營教導員說。海蓉藥業為部隊官兵解決的當然不止是這些困難,當他們發現部隊官兵住的臨時帳篷太擁擠,又搭建在平地上時,他們就騰出廠區內一塊坡地,讓官兵們搭建新的帳篷。“過去人民軍隊打勝仗離不開人民的支持,今天人民軍隊要取得抗震救災的新勝利,同樣離不開人民的支持!”這位年輕的指揮員這樣感慨道。
在海蓉藥業廠區內,還駐扎著一支特殊的部隊——解放軍總醫院的部分醫護人員。解放軍總醫院醫護人員由301醫院、304醫院、309醫院分別抽調骨干醫護人員組成,他們不但活躍在后方各個醫療救護點上,更奮戰在抗震救災最前沿、最危險的地方。6月5日晚8點多,在與筆者交談時,304醫院副院長欒復新大校說,“我們的醫護人員非常辛苦,他們經常以小分隊形式,冒著生命危險,或進入村寨巡診,或乘沖鋒舟到前沿陣地,所以,當他們回到海蓉藥業這塊綠地時,即使住帳篷,也感到非常溫馨,所以,我們非常感謝海蓉藥業的幫助”。
“重建家園,我們要做排頭兵!”
隨著全國各地抗震救災工作的深入開展,重建家園工作也拉開了帷幕。
海蓉藥業在此次地震中雖無人員傷亡,但設備損失非常慘重,2臺高速離心機、4個微粉碎機組、組合式濃縮鍋、1臺壓片機、1臺純蒸汽發生器……受損嚴重。這些設備的直接損失,合計超過1000萬元。恢復生產,談何容易。但薛立安深知,海蓉藥業是都江堰市最大的制藥企業,一舉一動,都受到災區人民的極大關注,只有生產恢復了,才能極大增強災區人民走出大地震的陰影、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信心,極大鼓舞災區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勇氣,也才能為抗震救災做出新的貢獻。
海蓉藥業的員工們迅速被動員起來,疏散到江蘇泰州的員工,也迅速踏上了返鄉的列車。地震發生后,建筑專家們已對海蓉藥業的廠房安全性做了評估,所有廠房都已被標上可以使用的綠色標志。薛立安重點要做的,就是清理廠房,檢查、維修、測試機器。6月1日,一位德國專家被從廣州請到都江堰,為廠里壓片機一塊丟失程序的模塊進行最后修復。此前,海蓉藥業自己的工程師們,已克服種種困難,將各種機器設備一一進行了檢修、測試,逐步恢復其正常功能。而員工們不分部門,全部進入車間,進行衛生打掃,對環境進行消毒處理。
6月2日,蘭索拉唑片——一種用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治療的特效藥,正式開始在固體制劑車間里進行內、外包裝。當天,100件價值100萬元的蘭索拉唑片,正式下線。接下來的幾天,這條生產線每天都保持了100件左右的生產量。
“海蓉藥業從去年開始,就進入了建廠以來的最好發展時期。今年我們的產值目標是2億元左右,地震前,我們剛剛完成了8000萬產值。”薛立安說,“地震對我們的生產影響很大,但我們有信心在剩下的時間里,加班加點,保質保量地完成好總公司交給的任務,實現今年的產值目標。”
海蓉藥業目前正在和都江堰市科技局、經濟局、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華西藥學院等單位合作,準備投入8000萬元,在都江堰市打造一個川西中藥材、中藥飲片生產加工和貿易平臺。按照該項目的規劃,西南地區的川芎、三木(厚樸、杜仲、黃柏)、鹿茸、熊膽等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的國內外市場開發,阿壩、甘孜、涼山州等地區的中藥材和民族藥市場的開發,都將納入到該項目中來,并通過現代科技和更加市場化的方式,加以開發利用。屆時,都江堰市將成為西南一個全新的中藥材發展中心,都江堰市的災后經濟重建,也將因此得到極大推動。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四川海蓉藥業有限公司和她的總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忠誠地和災區人民堅守在一起,一起奮力前赴后繼,抗震救災;一起奮力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他們用行動,彰顯了民族企業對自己民族永葆赤子之心的真實情懷;他們用行動,譜寫了“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的全新篇章!
題圖:環境優美的四川海蓉藥業全景。